党组织建设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组织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跟我一起学党史(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9

1.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意义是什么?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党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4.党和政府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决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和重大部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关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5.党和政府制定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政策是什么?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有针对性地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产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显改善经营状况,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6.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做到:其一、对社会主义民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改变仅仅把民主当成是一种工作作风的看法;其二、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必须与民族的政治传统相适应;其三、政治文明的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四、民主政治的推进与法制的完善紧密相连,民主政治建设是法制建设的价值导向;其五、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8.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时期内的阶级斗争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十分谨慎地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要作好进行长期阶级斗争的思想准备,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对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活动上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要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运用法律手段,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以保持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9.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公开提出,引发了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决不是一般哲学问题的争论,而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这场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是伟大而深远的。首先,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其次,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

10.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是什么?

1940年2、3月间,中国共产党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国内政治情况指出: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仍处于从属地位,共产党的任务仍应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共产党创造性地确定了几条重要的策略原则:1.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势力;2.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应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3.在统一战线中斗争是手段,团结是目的;4、争取时局好转的同时,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事变。这些原则对当时和此后中国共产党驾御复杂局面,处理棘手的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1.中共一大为什么会有两个会址?当时全国有多少党员?

1921年7月23-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举行。会议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7月30日,大会正在进行当中,突然遭遇法租界巡捕密探的侦察,会议中止。8月1日,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并在那里闭幕,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机构。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北京--刘仁静、张国焘;上海--李汉俊、李达;山东--王烬美、邓恩铭;湖北--董必武、陈潭秋;湖南--毛泽东、何叔衡;广东--陈公博、包惠僧,还有旅日的周佛海。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党的发起人陈独秀、李大钊均没有参加会议,但会议还是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怎么解释的?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

(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14.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

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首先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把它看作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自由的主要含义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其次是坚决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既不利用政权来推行某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也决不允许利用宗教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事务。无论信教或不信教,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坚持爱国主义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支配。

15.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如何组织和领导同盟军的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一切敌人发动进攻的有武器;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形式;党的建设是党实现对中国革命领导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支柱,统一战线才能存在和发展。武装斗争必须以统一战线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则是党所掌握的两个武器,这两个武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