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设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组织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跟我一起学党史(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7

1.江泽民提出的“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江泽民庆祝建党八十周年讲话的意义是什么?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大会上的年讲话,尤其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含义的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我们党面临的现实形势出发,提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努力目标、奋斗方向,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书,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讲话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使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巩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大大增强,人心思安,人心思进,由此进一步成为全国的人心所向。

3.江泽民“5.31”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必须坚持和完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

4.什么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5.什么是党的“四个服从”纪律要求?

“四个服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具体内容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既反映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是党内生活秩序的总概括,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其核心是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七大以后的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都强调了这一组织纪律原则,并不断加以补充、发展和完善。

6.什么是“双百”、“二为”方针?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为”是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7.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方针、政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这”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得眼光向内,解决内需问题。解决内需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当前,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已成为中国”十五”计划时期和今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8.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友党、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主党派的主要作用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在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9.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废除旧军队的雇佣、打骂士兵和枪毙逃兵的军阀制度,提出官兵平等的口号,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抗战时期,毛泽东总结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鲜明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并对其内容做了精辟的阐述,”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

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

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10.毛泽东为什么要赴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企图垄断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将中国继续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1945年8月,蒋介石摆出一副和平姿态,三次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中共中央分析,在当时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是有必要的:1.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2.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局面的;3.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真实面貌,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因此,中央的决定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1.什么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2.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残酷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并且集中日、伪军反复“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继续加紧反共“摩擦”。华北地区又遇上了年年灾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斗争进入严重困难的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号召广大军民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精兵简政、统一领导、发展生产、整风运动、三三制政权、增产节约、减租减息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在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抗日根据地军民正是在共产党这些正确政策的指引下,克服了极端严重的困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3.红军长征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4.加入WTO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政府迅速转变职能,在政企分开的改革道路上,加快步伐,以使经济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它要求全党同志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它要求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在开放条件下管理和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本领,在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15.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