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明确学习规划方向,增强专业认同感与职业发展信心,2025年3月20日至28日,能源与水利学院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各年级学生开展了多场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活动。专业带头人孙俊娇、副带头人卫晓庆分别主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21级至24级学生系统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助力学生科学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路径。

3月20日,孙俊娇老师为22级、23级学生开展线下解读会,围绕弹性学制、学分规则、课程衔接三大核心展开。针对课程体系,她以“基础夯实—技能强化—创新应用”为主线,解析了“测绘学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的衔接逻辑,强调实践教学贯穿全程。孙老师特别提醒22、23级学生:“大二、大三是技能提升黄金期,需主动参与测绘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并利用综合实习深入企业一线,为就业或考研积累实战经验。
3月21日,孙俊娇老师面向21级学生线上解读毕业要求与学业规划。针对大三学生关注的毕业条件,她逐条分析课程修读、实践环节、创新学分等具体要求,并提醒学生及时核查个人学分完成情况。此外,她建议学生结合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提前联系导师参与科研项目或企业实践,为就业或深造积累经验。
3月28日,卫晓庆老师为24级新生开展解读会,聚焦专业认知与学业导航。她从测绘工程在国土规划、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切入,介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搭配建议,强调通识选修课应优先选择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与专业衔接紧密的课程,并提醒学生关注学分绩点要求,确保每门课程的学习质量。
在交流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涉及“学分绩点计算细则”“跨专业科研项目参与途径”“校企联合实习机会”等热点问题。针对22级学生提出的“如何平衡课程学习与学科竞赛”困惑,孙俊娇老师建议:“以赛促学,将竞赛选题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例如将‘数字地形测量’课程实践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实现能力双提升。”卫晓庆老师则为新生解答“通识选修课分类”,建议合理分配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避免扎堆选课导致学分无效。
本次系列解读会通过分层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进一步明晰了“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创新—对接行业需求”的成长逻辑。测绘工程专业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与行业导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助力学子在“数智测绘”时代成就最好的自己。
有美好岁月可追忆,有锦绣前程可奔赴。
能源与水利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期待与学子共绘未来蓝图!